对于以可识可读要求书法的人来说,讨论笔法根本没有意义。没有笔法,汉字照样能写得点画与结构准确。还有些人提出商周时期的甲骨文、金文单刀直线,根本不存在笔法观念问题,谁能否定它不是书法呢?
在文字书写只作为实用技术来对待背景下,研究笔法确实没有意义。因为实用只是以书写方便、字形准确易识为标准。汉隶的出现,是书法艺术中划时代里程碑,它解放了线条的表现,是书法艺术觉醒的主要标志。
书法能成为艺术取决于线条,这就是讨论“笔法”的意义。如果把线条当作定制的配件,把标准化平板不变的配件安装起来组成汉字,书法绝不能成为艺术。在汉字结构上追求静动相间的生命之美,在线条用笔上塑造生命律动,这才是书法艺术意识的觉醒,也导致对线条美更高的要求。
从书写者角度,需要通过书法线条、间架空间来抒发情感和意趣。于是,笔法成为书写者艺术技巧及孜孜以求的目标。对美的形态技巧研究应运而生。对于线条美的把握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:
1.线条的立体感,在书法平面的线条中居然有墨色的浓淡之分,而且浓处正好处在线条正中心,这就是一种视觉上的立体。强调线条具有厚度和立体感,与中国传统精神密切相关,古训“君子藏器”。凡藏者必深,深即厚而不薄也。这应该是书法中讲究线条厚度与立体感审美倾向在哲学观、世界观中潜在依据。后汉蔡邕《九势》:“圆笔属纸,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。”其意思就是讴歌中锋用笔以求线条厚实美的历史。线条的立体感不但在古今书法家实践中成为孜孜以求的美学目标,同时在工具上也得到明确验证:圆柱体的毛笔,笔毫具有前、后、左、右四个方向的接触面,可以把线条立体感视变成可能。宣纸的渗化功能有助于线条立体感的增强。
2.线条的力量感,这里说到的“力”不是握笔时所用的力,而是写字时讲究的笔力,这个力包括了从人的发力到手指再到笔杆再下注到笔毫,是一个力的传导而不是呈现过程。这个过程中,每一个传导环节都可能由于技术不足使笔力遭到失败。因此,这个力不是单纯的有力气,关键在力的运动过程,力在每个环节中的关系处理。如何才能造成线条的力量感呢?
清?周星莲《临池管见》中一语道破天机:“字有解数,大旨在逆,逆则紧,逆则劲。”即加大毛笔与纸面摩擦系数,使毛笔在纸面上的运动不那么顺畅,而呈现出一种“逆”的态势,那么线条的力度、厚度就明显出现。初学书者,老师会告诉“写横竖起笔,写竖横起笔”,道理就在于此。
“蓄”是造成线条力量感的又一技巧。“蓄”就是把笔下的力度深藏起来,使之成为一种内在的筋力,而不是一览无余、剑拔弩张的力。“蓄”造成的客观效果是它流露了线条势的延伸方向,给欣赏者留下广阔想象空间。
“留”,行则驻之。毛笔左右摇摆而行,运行有一种微弱的顿的节奏,保证毛笔向前运行时对线条每一部分都倾注全部之力。
3.线条的节奏感,节奏的原则是对比的交叉,从外在形式看,书法的空白与墨线、空白的大小、形状、墨线与粗细、枯润、方圆等等,这些对比构成节奏。从创作角度看,毛笔在手中挥运形成线条的过程,运笔的快慢、轻重,握笔的松紧等等都是节奏的内容,构成节奏的基本律。
一个横笔或者一个竖笔,不能一画而过,要在线条起与止两部分作一互回互抱之态势,这就叫回锋。动作的回护和线条的照应,构成回护律。在运笔的节奏中。很自然会出现头尾重中段轻、头尾紧中段松、头尾慢中段快的相对效果,一根平直的线条变得有起伏,而有起伏运动也就有了生命的律动。于是,每一根线条自身都不仅作为一种构成元素而存在,它是以一种生命活泼的姿态存身于书法之中。当然,单一线条回护律越明确,自我完整能力强了,对相邻线条呼应能力就不明显,线条之间相互依赖的可能性越小。
初学楷书,老师说:做捺笔一定要一波三折。与重线条起止的回护律相比,起伏律着眼线条运动过程中的节奏。一点一画,皆有三转;一波一拂,又有三折,这实际造成一种曲线形态,曲线之美在于起伏有致,书法线条起伏之美不仅在于平面上起伏有致,还在于毛笔与纸面垂直方向上顿挫有致导致的轻重有序。
间隔律,主要在于线条与线条之间连贯节奏方面。古人说:“意在笔先”,笔之到(实际笔画)与意之到(没有实际笔画),这就造成一种间隔,构成线条的节奏型。如音乐中休止符一样,这种间隔在线条表现中,集中线条断与连的技巧上,在行、草书中比较常见。
立体感、力量感、节奏感这三感,基本囊括线条审美意识的全部内容。中国书法里,没有孤立的线条和结构,一切都是有机的组合,一切都是互为因果地存在着
评论